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小造纸”关了 洞庭湖清了
谭剑 丁文杰

  6月上旬,洞庭湖腹地沅江万子湖畔。70岁的老渔民毛克群指着脚下清清的湖水说:“酱油水终于变清了!”近几年,洞庭湖造纸污染为害日甚,不仅危及湖区养殖业,更使不少县市出现了“守着水窝子没水喝”的怪相。
    半年前开始的一场环保风暴,终于让洞庭湖水质出现了转机:随着沿湖234家造纸企业全部关停到位,洞庭湖水质由局部五类和劣五类转至地表水三类标准。
    
  污水治理困难重重,首长负责才能见效
  洞庭湖区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可是,2000年至2005年,洞庭湖造纸企业由40多家猛增至236家,除泰格林纸下属两家企业外,竟没有一家能够达标排放。
  “小造纸”污染让湖南省痛下决心,决定在2007年3月31日前对湖区未能达标排放的234家造纸企业全部关停。
  234家造纸企业全部关停,难度可想而知。破解这一难题,首长负责制是关键。湖南省政府的第一个动作是,与沿湖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市长签订责任状,把他们列为关停行动“第一责任人”。湖南省环保局局长蒋益民说,主要领导主抓污水治理,所以关停“小造纸”的进展比较顺利。
  2007年2月,岳阳市丰隆纸业公司在关停期间顶风开工生产并偷排污水。省市纪检监察部门在查实情况后迅速对监管不力的湘阴县政府主要领导给予处分,先后处理了县长、主管副县长、环保局长、电力局长等6名干部,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湖南省环境监察总队队长谢立认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背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改变地方官员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发展观、政绩观才是治本之策。
    谢立算了一笔账,湖区234家未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2006年税收加起来才1.9亿元,税收贡献尚不及泰格林纸一家,但排放的废水却占湖南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以上。“洞庭湖不仅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更是长江之肾,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这样的增长无疑是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据谢立介绍,按目前国内造纸企业工艺水平,只有在生产规模10万吨以上的企业才有可能运行碱回收装置并产生效益。“这样不仅保证了洞庭湖环境质量,从长远看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更有益。”
    
  妥善安置关停企业,解决各种遗留问题
    为了做到“关得了,稳得住”,湖南省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和保障措施。在关停之初,省劳动厅、民政厅、财政厅等部门决定,所有列入淘汰范围的造纸企业职工纳入财政低保范围;由于企业关停造成暂时财政运转困难的市县,省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省财政已拿出资金5000万元,专门用于职工低保和转移支付。此外,由于芦苇“卖难”牵涉到15万从业人员利益,在省政府协调下,湖区12个国有芦苇企业与泰格林纸等大型造纸企业已达成收购协议,企业按不低于年初协议价敞开收购积压的芦苇。
    此次关停压力最大的沅江市副市长肖亮颇有感触地说,洞庭湖造纸污染整治已由当初的“企业不服气、地方有阻力、干部有怨气”变成了现在的“企业想通了,职工理解了,干部认同了”。对于洞庭湖环境治理的未来,肖亮显得有信心了。